張愛玲:父母的愛和陪伴,決定了孩子50年的道路
發(fā)布時間:2019/9/16 17:04:45 打印 收藏 瀏覽量:129
海明威有個著名的理論,大概意思是一個作家的養(yǎng)成有個前提條件——有一個不幸的童年。
我想,這些作家肯定是寧可不要滔天名聲,也想要幸福的童年吧。
但是偏偏有一些父母,非常樂意送給孩子一個不幸的童年。
比如說,張愛玲的父母張志沂和黃逸梵。
1
童年時母愛缺位
埋下一生缺乏安全感的種子
黃逸梵與張志沂結婚時不過22歲,兩家也算門當戶對?上,結婚日久,矛盾越深。一對三觀迥然相異的夫妻,注定是貌合神離的。
1924年,黃逸梵陪同小姑子張茂淵出國留學,借此離開了那個讓她窒息的舊式家庭。
那一年,黃逸梵28歲,女兒張愛玲4歲,兒子張子靜3歲。
有人曾說:“父母和食物一樣,都是有‘有效期’的!
0—6歲是孩子情感依戀期、人格初步形成期的“有效期”,這個時期最最需要的是父母親常伴左右,盡好父母的職責,否則,容易造成孩子一生安全感的缺乏。
幼年時期,母親的缺位讓張愛玲的童年缺乏安全感,從而讓她4歲時,就有了“懷疑一切的目光”。
她曾在《私語》里這樣寫道:
最初的家里沒有我母親這個人,也不感到任何缺陷,因為她很早就不在那里了。
張愛玲8歲的時候,黃逸梵回國了,全家喜氣洋洋地搬到一座新洋房,家里有狗,有花,有童話書。全家有了團圓美好的新氣象。
母親的回國,也曾給張愛玲帶來一段短暫的快樂時光。
可惜好景不長,因為實在無法生活在一起,張愛玲父母終于徹徹底底離了婚。黃逸梵又漂洋過海去留學了,留下張愛玲姐弟,繼續(xù)跟隨父親生活。
等到她再回國,中間又是數(shù)年時光過去了。
童年期和少年期母愛的缺位,給張愛玲埋下了一生缺乏安全感的種子,使得她一輩子都在苦苦尋找那份無私包容的愛。
2
父親的家暴
致使她一生冷漠決絕
張志沂和黃逸梵離婚后,娶了孫用蕃。兩人也算志趣相投,常對臥煙榻吞云吐霧。
后母孫用蕃非常強勢,張志沂對她是言聽計從,張愛玲與父親的相處時間漸漸變少了。
張愛玲中學畢業(yè)那年,黃逸梵回了國,張愛玲便常常到母親那邊去,有時候會留宿。
那一天,張愛玲在黃逸梵處留宿時間過長,孫用蕃因為繼女沒有告知她而惱怒。
爭執(zhí)過程中,孫用蕃一個耳光甩將過去,張愛玲想要還手,孫用蕃一路尖叫地直沖上樓。
馬上,張志沂沖下樓,把這么多年來積攢的憤怒和厭憎都發(fā)泄在無辜的張愛玲身上。
張愛玲的頭被他打得偏到一邊又偏到另一邊,“像一只死狗一樣”被張志沂又踢又打,直到老媽子過來拉開,他才住了手。
之后,張愛玲又被父親關了大半年。據(jù)她自己說,禁閉期間自己得了瘧疾,父親都不曾給予醫(yī)治。
年少的她萬萬沒想到,父親竟會受繼母的挑唆,還沒分清青紅皂白就拳腳相向。
父親的這頓毒打和長達大半年的禁閉,打掉了張愛玲對父親的溫情和眷戀,關閉了她對親人的溝通和信任。
從此,她的心變得堅硬而冷漠。
最后,這場禁閉以張愛玲深夜出逃而告終。
后來,張愛玲想轉入上海圣約翰大學讀書。
此時,她與母親已失去聯(lián)系,姑姑張茂淵也沒多少錢,她建議張愛玲去找父親。
兩人相見不過十分鐘,張愛玲把話說清楚之后,便匆匆離去。
從此以后,父女倆再也沒有見過面。
父母親的愛和陪伴決定了一個家庭的溫度。
雙親的冷漠和突如其來的暴力,會打掉孩子的親情之愛,使得孩子一腔怨憤深埋心中,性格也容易變得暴戾殘忍,或者冷漠決絕。
3
母親的埋怨和不信任
使得她一生無情
張愛玲逃離父親之后,投到了母親懷里?上兆泳昧耍l(fā)現(xiàn)跟母親生活在一起,并不是想象中那般美好。
當時張愛玲還在讀書,沒有經濟來源,就得伸手向母親要錢。
當時戰(zhàn)爭爆發(fā),物價飛漲,黃逸梵沒有收入,又愛打牌。張愛玲問她拿錢,常常要忍受她陰陽怪氣的謾罵。
時間一長,次數(shù)一多,“那些瑣屑的難堪,一點點的毀了我的愛!
少女時期的張愛玲不會做家務事,黃逸梵便一次次教她,張愛玲笨手笨腳,很難學會。
黃逸梵忍不住埋怨,有一次竟然說,我寧可你在得傷寒的時候死去。
這類冷漠語言,對于敏感的張愛玲來說,無異于晴天霹靂。
比起埋怨,更讓張愛玲心寒的是,母親的不信任。
張愛玲在香港讀書的時候,受到了弗朗士老師的賞識。他看到張愛玲生活拮據(jù),便特地送給她800元作為獎學金。
那天,黃逸梵來看望女兒,張愛玲喜滋滋地把800元獎學金交給了母親。誰知,黃逸梵一轉身,就把800元輸在了牌桌上。
不僅如此,她還質疑這筆獎學金的來源,懷疑是女兒與老師私通獲得的“勞務費”。有一次,她竟然在女兒洗澡時闖入浴室,檢查她還是不是處子之身。
這件事情對心思敏感的張愛玲來說,無異于精神世界的幻滅。她長期虛構的美好母親形象,已蕩然無存。
從此以后,她與母親恩斷義絕;她與雙親之間已無愛的憑靠,她要獨自一人,與這個冷漠的世界,持槍而恃。
日后,張愛玲所寫的《燼余錄》里有幾處文字,體現(xiàn)了她這段時間的冷漠與自私。
“我們立在攤頭上吃滾油煎的蘿卜餅,尺來遠腳底下就躺著窮人的青紫的尸首!
寫一個“生了奇臭的蝕爛癥”的病人終于死了之后,張愛玲寫道:
這人死的那天我們大家都歡欣鼓舞!庇终f:“我們這些自私的人若無其事地活下去了。
這些看起來觸目驚心的文字,備受當代文學評論家的非議。
張愛玲曾說:“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,也許會原諒現(xiàn)在的我!
父親的家暴,母親的埋怨和不信任,都是張愛玲無情的根源。
往后余生,她與親人始終冷漠甚至隔絕,而她所想要的愛,都只能從朋友和丈夫處得來。
4
得不到愛和陪伴的女孩
長大后容易情感不幸
張愛玲一生中,有過兩段婚姻,對方都是年紀比她大很多,甚至是可以做她父親的。
童年時缺乏愛和陪伴的張愛玲,內心底住著一個脆弱小女孩,她太渴望擁有一位如父親般無限關愛和包容她的愛人了。
她深愛的胡蘭成也是跟父親張志沂一樣,有著清瘦的面龐,古典才子的氣質和滿腹才華。
胡蘭成老于風月,特別懂女人,能像蛇一樣鉆到女人心里去,深諳“若她涉世未深,便帶她看盡人間繁華;若她心已滄桑,便帶她去坐旋轉木馬”的技巧。
她愛他愛到“低到塵埃里”,實在是因為,胡蘭成帶給張愛玲,太多可以填補內心空缺的東西了。
張愛玲的七寸都被他牢牢地捏在手心。她把胡蘭成引為知己,感慨“因為懂得,所以慈悲”。
然而,她愛得執(zhí)迷不悔,他卻還要頻頻出軌。先是護士小周,后是寡婦范秀美。
在上海的時候,他還滋滋然地跟張愛玲提起小周。在溫州的時候,還向張愛玲要錢,去給范秀美打胎。
與胡蘭成的這段曠世奇戀,使得張愛玲飽受詬病,戴了很長時間的“漢奸妻子”的帽子。后來遠走他鄉(xiāng),很大部分原因也在于此。
為了這一份愛和懂得,張愛玲付出的太多太多。
世事往往總是這樣,童年得不到足夠的愛和呵護的女孩,在面對一份情感的時候,總是會喪失理智,迫不及待地用很低很低的姿態(tài),全身心投入。
以這樣一副姿態(tài)去對待愛情,哪有不失敗的?
另一位民國才女林徽因在面對情感的時候,卻相當理智。
豆蔻年華的她,在面對徐志摩狂熱的追求時,理智地看到了不合理之處,適時全身而退,選擇了更適合她的梁思成。
林徽因和梁思成最終成了中國建筑史上的“神雕俠侶”,為保護中國古建筑和培養(yǎng)新中國的建筑人才,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只因為,林徽因從小便深受父親林長民的寵愛,父親用心陪伴她培養(yǎng)她,讓她接受了能力范圍內的最好教育。
她內心的愛滿滿的,不需要一份狂熱的愛情來填補空缺。
5
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
從小得不到父母的愛和陪伴的張愛玲,用盡一生,只為治愈童年之殤。
她一生人情寡淡,以至于在親情友情的世界里,她堅壁清野,連親弟弟張子靜,也可以四十年不問津。
晚年的張愛玲,離群索居,為了躲避所謂的跳蚤,頻頻搬家,大部分家具物品都是一次性的,搬一次,丟一次。
雖說她天性喜歡冷清,但是在我們俗人眼中,未免孤清地叫人心疼。
1957年8月,張愛玲收到了一封從英國倫敦發(fā)來的加急電報,原來是母親黃逸梵病重。
張愛玲當時經濟拮據(jù),或許也是她并不想見母親,最后只是寫了一封信,并且附上100美元。
不久,張愛玲卻等來了領取母親遺物的通知。
相傳,得知母親去世的消息后,張愛玲面壁而哭,大病一場。
直到兩個月后,才有勇氣整理母親的遺物。母親留給她一批古董,這讓她擺脫了一段時間的困窘日子。
張愛玲也曾絮絮地寫過文章,回憶小時候父親帶她去買點心的事情,她要小蛋糕,父親買香腸卷。
那年,在多倫多,她偶然看到類似的香腸卷,百感交集,一口氣買了四個。
吃的時候,她會不會回憶起童年那一個家,會不會對父親,有一絲絲的原諒?
晚年時,鄰居發(fā)現(xiàn)張愛玲常常面壁而坐,不知道在說些什么。
他禁不住問:“您需要幫助嗎?”
張愛玲回過頭來,有些自嘲地說:“對不起!慢待您了,真有點不好意思!請您理解,我在與我的媽媽說話呢。來日,我一定會去找她賠罪的,請她為我留一條門縫!”
葉落歸根,人老的時候,都想回到那個童年時候的家。一切過往,都可原諒,一切錯誤,都可饒恕。
張愛玲在《半生緣》里借曼禎之口說:“世鈞,我們再也回不去了!
愛情,失去了,還能遇到更好的。親情,一旦錯過,便是永遠。
古希臘神廟里有一句話,“人啊,認識你自己!
看似簡單,卻要用一生去實踐。
很多人,帶著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,我們也曾得不到父母充足的愛和陪伴。
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過去,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。
而過去的痛苦,不過是告訴我們:我們不想成為得不到愛和陪伴的人,我們也不希望悲劇在自己孩子身上重演。
從今往后,用心陪伴孩子,給他愛,給他溫柔,因為,他就是全新的我們。
- 用戶留言